摘要: 玉山雅集的后期形态及顾瑛的诗学观念与其前期台阁和山林文人共同追求快适的审美倾向明显不同。无论是转型期的感伤凄凉还是晚期长歌当哭的痛苦寄托,都异于前期的情感基调与诗学理想。到了顾瑛本人由玉山草堂移至合溪草堂之后,则其雅集的方式亦由现场的诗酒聚会转变为通过相互邮寄诗作的隔空传响式唱和。此种雅集方式的改变也带来其诗学观念的变异:一是用诗歌慰藉寂寞的精神世界;二是对于诗歌审美的追求更倾向于“闲”与“清”的格调。顾瑛此种由前期倾心于轰动效应、快适享受到晚期向往慰藉自我、闲适平淡的诗学观念演变过程,代表了元末吴中文学思想演变的典型特征。